昭通环保铁军“亮剑”专项执法护卫绿水青山
2021-12-03 16:55 来源: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量:0
近年来,昭通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创新综合执法模式,把生态环境执法摆在重要的突出位置、核心位置,加大新《环境保护法》及配套办法执法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扬乌蒙环保铁军精神,注重源头防控,从严从重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为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保驾护航。2021年全市共办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268件,行政处罚331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件;共受理各类生态环境信访举报件967件,办结804件,办结率为91.46%。
一、联合执法初显乌蒙环保铁军本色
省生态环境厅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综合执法模式,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专项执法行动体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联合执法行动模式,构建了省、市、县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新机制,在综合执法改革中,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联动执法、交叉执法道路。今年我市先后共派出6批228人次执法检查组到玉溪、红河、保山、昆明、迪庆、普洱参加了省级联合执法检查。2021年3月1日至15日,省生态环境厅从省厅各处室和6州市选派人员到昭通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共交办昭通生态环境问题2779个,已整改完成2611个,未整改完成168个,完成率94%;移交涉嫌违法案件170个,具备立案条件并已立案查处147个,共处罚金2070万元。
二、排污许可证后监管 家家监管到位
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以排污许可证为环境监管基础,整合审批、监测、监控、执法、投诉举报等档案数据,建立污染源“一源一档”监管数据库。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对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550家污染源企业和已进行排污许可登记的2419家污染源企业每季度开展1次排污许可监管检查,将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双随机污染源库,抽取出重点排污单位和已申领了排污许可证的一般排污单位,依证开展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执法检查。截止到目前,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共检查企业510家次,其中:重点企业77家;一般企业336家;建设项目及排污许可证监管97家;非“双随机”检查企业1518家。
三、赤水河流域执法检查已成常态化
结合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研究制定了《赤水河流域专项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实施方案》,定期对赤水河流域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进行帮扶指导限期改正,对违法问题依法依规进行了查处。在生态环境部的技术帮扶下,率先完成了赤水河干流入河排污口三级排查和赤水河干流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调查及整治方案编制工作。报经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生态环境部交办云南省昭通市长江支流—赤水河干流(云南段)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成为长江经济带36个州(市)中第一个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编制及印发实施的城市,得到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扬。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江苏、安徽、河北4省(市)生态环境部门58人组成赤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排查暨执法工作组,联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进驻镇雄县、威信县2县开展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及执法检查,共排查核查赤水河疑似入河排污口点位959个。对检查177个点位开展现场执法,发现问题点位107个,发现问题232个,立案查处39个。11月23日至29日,联合贵州省毕节市生态环境部门抽调执法人员34人对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检查,共检查企业191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518个,涉嫌违法案件8件。
四、以练促战注重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注重以突出实战、突出重点、突出联动、突出创新为原则,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为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业务水平,提升环境违法办案质量,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夯实执法基础。在执法大练兵活动中,抽调环评、辐射、监控、监测等专家120余人次,组成技术保障组,采取“全程跟队检查、根据需要调动支援”的方式,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现场执法解答疑惑、攻克难点问题。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隐蔽排污口声呐探测等科技手段,拓展非现场监管方式,对受地理位置条件制约、排污隐蔽,执法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或取证困难的情形,提供技术支持,使环境违法行为“无处藏身”。截至11月底,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68件,行政处罚331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件。
五、排查环境风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制定《昭通市全面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完善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菜单式、清单式的标准化环境执法模式,落实法制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制度,提高案件查处的准确率、成功率。全市按照网格化要求进行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共计检查点位1480个,其中:存在环境风险问题点位918个;一般环境风险问题总数1547个;较大环境风险问题5个;涉嫌环境违法立案查处18家。
六、注重舆情研判着力解决信访问题
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群众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群众来信来电举报的每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及时回复。同时,对群众反映属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从重从快原则,落实专人一抓到底,始终保持对违法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和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树立起不能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意识,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守法局面。截至11月30日,全市共接到环境信访案件967件,受理879件,不予受理88件,办结804件,办结率为91.46%。妥善处置了“3·10”镇雄县以勒镇庙埂团树子打砂厂重油泄漏进入河道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和水富市“7·23”向家坝翻坝码头停泊货船倾覆事故,成功化解了因突发环境事件引起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